集結來自 13 個國家,共計 36 部作品,首屆倫敦東亞酷兒影展(Queer East Film Festival )將於 10 月 22 日於倫敦知名獨立電影院 Genesis 舉行首場實體放映。在新冠疫情持續影響下,主辦單位一改密集式的連續放映模式,將影院活動分散至不同月份,並輔以多場線上放映,打造影展成為跨季度的亞洲酷兒電影展映並一路持續至2021 年 1 月。
2018 年,印度最高法院宣告同性性行為除罪化、2019 年,臺灣國會正式通過婚姻平權法案,近年來同志權益在亞洲多國取得重大進展;另一方面,卻仍有許多亞洲 LGBTQ+ 社群受到各種社會與法律上的阻礙與刑罰。聚焦東亞與東南亞各國,東亞酷兒影展期望透過放映這些在英國大銀幕鮮少出現的亞洲酷兒敘事,提升亞洲同志社群的能見度,進一步促進更多對於同志議題的討論與思考。
第一屆的東亞酷兒影展將呈現多面向的亞洲同志經驗,除了許多觀眾熟悉的經典同志作品外,更有多部來自新生代導演於近三年內完成的長短片,展映作品橫跨亞洲同志影像創作50 年的時間軸,邀請當地觀眾探索文化、法律、歷史與社會規範如何塑造當前的亞洲酷兒景觀。
策展人王裔表示:「在英國,即使同性戀除罪化已經超過半世紀之久,誤解、歧視與刻板印象仍然存在,特別是對於酷兒群體中的有色人種來說,膚色與性向的雙重邊緣化,往往導致這群人被排除在以白人為『主流』的同志論述之外,我希望東亞酷兒影展是對我們所有人的溫柔提醒,LGBTQ+ 社群的權益推動與共同發展需要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環境,藉此鼓勵不同的觀點與視角來挑戰既有界線。
疫情之下的封鎖、社交距離與「新常態」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與藝術文化互動的方式。第一年的東亞酷兒影展或許跟我們當初所預想的非常不同,但我也非常興奮能透過線上虛擬空間與全英巡迴將這些精采的亞洲同志電影帶向更多人群。
Queer East 是一個分享的平臺,它給予身在英國的亞裔群體有機會述說自身的故事與歷史;它讓我們的 LGBTQ+ 盟友能夠相互協力,共同面對挑戰;它也讓所有人有機會透過影像探索並交流各種同志議題與亞洲文化。」
影展開幕片是 2002 年由易智言執導、桂綸鎂及陳柏霖主演的《藍色大門》,該片以校園生活為背景,是亞洲地區將青少年對於情慾與自我身分認同的探索搬上大螢幕的先鋒之作。
慶祝臺灣作為亞洲首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本屆影展也特別選擇臺灣作為焦點國度,攜手文化部駐英文化組推出「焦點臺灣」單元,由 10 部長片與 8 部短片組成,包含李安導演的知名作品《囍宴》、周美玲導演的《刺青》、楊雅喆導演的《女朋友。男朋友》等多部作品。並與國家電影及視聽中心的「Taiwan Docs」合作,展映《牧者》、《你找什麼?》與《未來無恙》三部記錄長片。
在線上放映方面,影展與今年因疫情數位化的卡地夫 Iris Prize 同志影展合作,放映陳敏郎導演的《我的靈魂是愛做的》與南韓導演金準植(Kim Jun-Sik)的《跨愛季節》。自 10 月 23 日開始為期兩周,影展與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的 「Forbidden Colours」專題共同策劃的兩部作品,來自澳門的《骨妹》與越南的《雙郎》》將在其 Cinema on Demand 線上平臺播出。另與蘇格蘭國際酷兒影展合作的奇幻酷兒短片單元「Gods and/or Monsters」和與愛丁堡臺灣影展的聯合放映都將打破地域限制,讓身處英國各地的觀眾有機會欣賞到這些難得的酷兒生命故事。
此外,代表印尼角逐 2020 年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國際名導嘎林.努戈羅和(Garin Nugroho)的《我身記憶》;2019 年柏林影展泰迪熊評審團大獎得主《再見,南屏晚鐘》;許泰豐(Hong Khaou)執導、英國知名男星班維蕭(Ben Whishaw)主演的《輕輕搖晃》;香港首部跨性別題材電影《翠絲》也都將登上倫敦各大影院,並在11 月中旬後在曼徹斯特、諾丁漢、布里斯托等城市的全英巡迴與當地觀眾見面。
首屆東亞酷兒影展除了與文化部駐英文化組的合作外,同時獲得來自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與倫敦電影委員會(Film London)的電影展映基金補助,並獲選成為倫敦市政府 「2020 布倫特(Brent)倫敦文化之區」的主要節目之一。影展的場地合作夥伴涵蓋巴比肯藝術中心、曼徹斯特HOME 藝術中心、Prince Charles 電影院、Riverside Studios、Regent Street 電影院等全英超過 10 個頂尖文化機構與獨立電影院。
東亞酷兒影展原訂於今年四月舉辦,因英國封城政策而被迫延期,在封城期間影展先後推出兩個線上迷你影展「QE: HomeSexual」和「QE: Docs4Pride」獲得熱烈迴響,並獲得包含《綜藝》(Variety) 和《Time Out》在內多家媒體報導。
東亞酷兒影展「焦點臺灣」完整片單
劇情長片:《囍宴》(李安,1993)、《藍色大門》(易智言,2002)、《刺青》(周美玲,2007)、《女朋友男朋友》(楊雅喆,2012)、《阿莉芙》(王育麟,2017)、《我的靈魂是愛做的》(陳敏郎,2019)、《有鬼》(林純華,2020)
紀錄片:《你找什麼?》(周東彥,2017)、《牧者》(盧盈良,2018)、《未來無恙》(賀照緹,2018)
短片:《疏離》(邱剛健,1966)、《潮汐》(李彥勳 / 源日工作室,2017)、《呼叫冥王星》(陳品儒,2017)、《可愛》(鍾承旭,2018)、《軍犬》(王品文,2018)、《唐朝綺麗男》(蘇匯宇,2018)、《泳隊》(郭冠伶,2019)、《癡情馬殺雞》(游智涵,2019)
媒體使用影展相關電影劇照請至:https://queereast.co/press 下載,使用敬請標註「Queer East Film Festival 提供」相關字樣。
補充內容
策展人王裔表示:「臺灣在推動性別平權的努力全球有目共睹,自由的創作環境讓我們每年都有機會欣賞到動人的臺灣 LGBTQ+ 電影作品,本屆影展的「焦點臺灣」單元選片涉及了對於青春回憶、傳統家庭觀念、HIV 與愛滋病、政治社會運動與跨性別等多項議題的討論,非常開心能夠攜手駐英文化組共同展現這座島嶼多元且充滿潛力的彩虹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