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部支持,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臺灣研究中心將於10月26日起推出「臺灣後新浪潮電影」(Taiwan Post-New Wave Cinema Project)專題,介紹臺灣中生代導演作品。本次將利用網路平台,線上選映侯季然、林書宇、與鄭有傑等3位導演及其15部作品,搭配導演座談,亦將邀請臺灣及本地學者進行線上講座,共同描繪臺灣新電影以降之中生代影人傳承與轉型風貌。
20年來致力於海外推廣臺灣研究,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臺灣研究中心表示,「現今的臺灣電影論述大多聚焦於社會議題與區域市場趨勢之研究,在電影美學、藝術史、以及導演研究上關注較少;同時,以英文出版的臺灣電影研究中,也多集中於少數已在國際間立足的大師級導演,例如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等,對於臺灣新浪潮之後的電影生態與中生代導演作品卻極少有系統性的分析論述。臺研中心希望透過這次的專題,一方面吸引歐洲學界重新思考臺灣電影在新浪潮後的發展軌跡;同時, 更從重要的中生代導演與其作品下手, 透過一系列的電影放映與學者講座,期許能吸引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歐洲學子與觀眾, 從好奇 、 喜愛到認識臺灣新的電影面貌,逐步填補國際間對臺灣新浪潮以後的電影史論述斷層。」
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組長,本身亦為電影學者的陳斌全博士表示,相較於侯國際間對於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等1980年代臺灣新電影作品之重視,此後崛起之中生代導演卻較少於電影研究方面獲得能見度,期待藉此活動啟動有關中生代導演作品更多的討論,增加英國與歐陸觀眾對臺灣電影文化的視野與認知。
本專題將分3波推出,10月26日至 30日將放映侯季然導演作品,除了劇情長片《有一天》以外,將選映多部紀錄片作品, 包括描寫1970年代臺灣校園民歌風潮之《四十年》、關注曾盛極一時社會寫實類型電影之《臺灣黑電影》、呈現白色恐怖受害者傳奇女伶人生之《派娜娜》、以及取材私密家族記憶的《剪刀找貓》,以及短片《該死的茱麗葉》及《小夜曲》,完整呈現導演多元創作實力;導演也將於10月30日下午2時(英國時間)舉行線上座談,與觀眾交流互動。
第2波將於11月2日至6日放映林書宇導演4部作品,包括入圍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的《海巡尖兵》(2005),為導演嶄露頭角之重要起點;受到觀眾喜愛之第1部長片《九降風》,獲得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改編自幾米繪本的奇幻作品《星空》以及揉合導演自身生命經歷之長片《百日告別》;林書宇導演亦將於11月6日舉行座談。第3波將於11月9日至13日聚焦鄭有傑導演,將放映《陽陽》等數部作品,以及舉行鄭有傑導演座談。
除導演座談以外,學者講座亦將陸續展開,包括11 月5日淡江大學林庭瑩助理教授將討論這三位導演的共同點以及各自的風格、11月10日英國薩塞克斯大學 (University of Sussex)電影系高級講師克利斯多福・布朗(Christopher Brown)將針對鄭有傑導演作品解析、以及11月12日將由來自臺灣、英國、法國、香港之多位學者舉行圓桌論壇。
專題完整片單及各項活動日期將陸續更新。本活動將於線上舉辦,請事先於網頁報名,將由SOAS寄發觀看及活動入口連結。
https://www.soas.ac.uk/taiwanstudies/events/26oct2020-2020-taiwan-post-new-wave-cinema-project.html
新聞聯絡人:
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 巫維芬
電話:+44 (0)20 7881 2675
電郵:amber@moc.gov.tw